雛鵝是四周齡以內的苗鵝。它絨毛稀少,體溫調節能力差,怕冷、怕熱、怕濕、怕環境的突然改變。它新陳代謝旺盛、生長發育較快、消化機能弱、抗病力差等特點。雛鵝的生長發育狀況決定后備鵝、育成鵝的健康與生產性能。因為雛鵝的自身發育特點,所以對營養和環境的要求都比較高,因此,鵝的飼養管理工作非常重要。
1 雛鵝的飼養環境要求
1.1 溫度
適宜的溫度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,育雛溫度和雛鵝的體溫調節、飲水、消化吸收等有密切關系。適宜的育雛溫度是1~5日齡時是31~28℃,6~10日齡時是28~24℃,11~15日齡時是24~22℃,16~20日齡時是22~20℃,20日齡以后是18℃。在實際飼養過程中,如果溫度適宜時,雛鵝分布均勻,呼吸平和,活潑好動,睡眠安靜,彼此靠近;若溫度過低時,雛鵝靠近熱源,絨毛直立,有時會發出叫聲,嚴重時會造成雛鵝被壓死;而溫度過高時,雛鵝遠離熱源,張嘴喘氣,并且飲水量頻繁。
1.2 濕度
如果發生了高濕低溫的情況,在高溫高濕時,雛鵝體內的熱量就不容易散發出來,會引起“出汗”,食欲減退,抗病力下降,還會引起微生物的繁殖,這是發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。育雛期間濕度的要求是:0~10日齡時的相對濕度是60%~65%,11~12日齡時是65%~70%。要做好墊料的管理工作,避免飲水外溢,潮濕墊料及時更換,降低室內濕度,防止墊料發霉等。
1.3 通風
在育雛室內要裝有通風設備,時刻保持著室內空氣新鮮。夏秋兩季,打開門窗即可通風。冬春兩季,通風換氣前要使室內溫度提高2~3℃,然后慢慢打開換氣扇或門窗,不過要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到鵝體。一般通風控制的感官要求是,鵝室排風扇端的氨氣味以不使人的眼睛不舒服為宜。
1.4 光照
光照與雛鵝的健康和性激素與甲狀腺素分泌有密切關系。禽體的7-脫氫膽固醇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會轉變成維生素D3有助于鈣、磷的代謝,維持骨骼的正常發育,增強雛鵝的體質。
1.5 飼養密度
飼養密度對養鵝業影響極大,飼養密度過大,易造成雛鵝擁擠,采食不均,生長發育參差不齊,空氣污染,易感染疾病和發生惡癖,甚至造成死亡;飼養密度過小時,不能充分利用育雛室,造成成本提高。實際操作時,要根據鵝室的結構、飼養方式、季節變化、管理技術和鵝的品種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。
2 雛鵝的飼養要求
2.1 分群飼養
從育雛第六天開始按大小、強弱等具體情況分群飼養,對體小的弱雛單獨放一處,進行特殊看護,加強飼養管理。雛鵝分群飼養時,鵝群不宜過大,每群的數量以100~200只為宜。還可以采用小群飼養,隨著日齡的增長每小群的只數變動為:1周齡的15只,2周齡的20只,3周齡的25只,4周齡的30只。
2.2 飲水
一般開水時間在出殼后20~24h。1~2周內飲溫開水,如果雛鵝在不會飲水的情況下,可以把雛鵝的部分喙按入飲水器中2~3次,讓它們學會飲水,讓其他雛鵝跟著模仿學會飲水。為了防止雛鵝有可能腹瀉和降低應激帶來的不良反應,要在頭3天的飲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氟喹諾酮類或抗生素等藥物,再加5%的多維葡萄糖溶液。出殼后先飲水后開食,飲水能刺激食欲,促進胎衣排出。
2.3 開食
在雛鵝飲水后不久,就可以開食。開食宜用配合顆粒飼料,加入適量切細的新鮮青綠飼料,撒在飼料盤中或雛鵝的身上,引誘雛鵝啄食,開食后轉入正常的飼養。2~3d后逐漸改喂雛鵝的全價配合飼料加青綠飼料。要少給勤添,不要吃得過飽。一般白天喂6~8次,夜間加喂2~3次。每只精料喂量20~40g/d,每只青料喂量5g/d。雛鵝對霉菌特別敏感,不能喂給發霉變質的飼料。
2.4 飼喂的注意事項
4~5日齡的雛鵝,因為蛋黃已經被全部吸收了,所以它的絨毛比較緊貼,就形成了“收身”,因此體型要比出殼的時候小,但是它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都在增加,所以飼喂量和飼喂的次數都要增加(增加到6~8次)。10日齡以后要以青飼料飼喂為主,加一些米糠或碎米會比較好一點,一天的飼喂次數可以減少到5~6次,飲水要充足,這時也可以放牧了。20日齡后的雛鵝,它的消化能力會越來越強,所以要加一些谷粒等,要延長放牧的時間,飼喂次數減少到4~5次為宜。15日齡以內的雛鵝每次喂到八層飽就可以了,要做到飼喂量和時間是固定的,要少喂勤添。雛鵝的日齡在不斷地增加,因此飼料要做一定的改變。同時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。任何飼料都要清潔并且新鮮,不能給雛鵝飼喂腐敗霉變的飼料。
3 結論
雛鵝抗病力差,易感染病原,引起發病,有些病發病后難以確診,有些病確診后難以治療,失去飼養價值。因此,雛鵝飼養的好壞,對雛鵝的育成率和整個養鵝生產有很大的關系,必須抓好雛鵝的飼養管理,提高雛鵝的育成率,增加鵝場的經濟效益,促進養鵝業健康發展。